一、成都软件行业 2023 年发展综述
2023 年,成都软件行业发展态势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对 GDP 增长贡献率达 35.3%。这一年,成都软件产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软洽会的成功举办见证了成都软件产业集群的成长。已连续举办 21 届的软洽会,成为全国性软件产业发展合作交流平台,为助推成都、中西部和全国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 年的软洽会以 “新征程?新赛道?新变革” 为主题,共设置一场主题大会和合作洽谈、主题沙龙、互动体验等 14 项子活动。主题大会上,举办了软件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签约仪式,还发布了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 等。
产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2023 年 1 月 —11 月,成都全市包括四川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164.3 亿元,同比增长 14.6%。其中,软件产业经营主体超过 25 万户,软件从业人员超 63 万人。软洽会现场,关于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数据受到嘉宾关注。主办单位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成都作为全国首批、西部领先的中国软件名城,产业基础好、实力强、发展快,在过去 20 余年里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就,产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同样看重成都在软件产业方面的科研基础,以及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优势。在他看来,成都的开源生态对于中国软件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届软洽会还吸引了国外行业代表远道而来,俄罗斯软件行业协会主席瓦伦汀?马卡洛夫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能与成都优秀的软件企业达成合作。就在软洽会召开前的 1 月 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 2023 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在全国 14 个中国软件名城中,成都列第六位,居中西部首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重大项目签约成果丰硕。作为本届软洽会的重头戏,13 个软件产业重大项目签约,总金额近 70 亿元,其中包括葛洲坝集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油易度智慧(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总部(西南总部)项目。“成都的软件研发氛围浓厚,极具活力,这是吸引我们落户的主要原因。” 香港复临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代表董正选表示,签约后将在成都落地研发中心,助推企业在成都完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积极推进软件研发应用合作洽谈,由大会主办方精心编制的一份需求清单也在会上发布。近年来,成都以项目为龙头、以链主为牵引,推进实施高端软件建圈强链。截至目前,已有 70 余家国际 IT 巨头在成都落地布局。数据显示,仅 2023 年,成都市软件产业新签约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产业链项目 26 个,总投资约 365 亿元。
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本届软洽会以 “新征程?新赛道?新变革” 为主题,大会现场,成都对软件产业发展的规划和路径进行了详细解读。根据《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到 2025 年,成都力争全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突破 10000 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行动方案提到打造 “123456 系列工程”,即:首批入围中国软件名园 1 个,建设重点项目超过 200 个,打造重点创新平台超过 300 个,载体建筑面积超过 4000 万平方米,累计引育高端人才超过 500 名,累计培育亿元级企业超过 600 家。2022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 45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名列其中。“我们也提出,全力推动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跨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领先行列并向世界级集群迈进,打造国际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二、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业务收入增长强劲
2023 年,成都软件产业在业务收入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1 月 —11 月,全市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164.3 亿元,同比增长 14.6%。这一显著的增长数据背后,是成都软件产业多方面的积极发展与努力。
软件产业经营主体超过 25 万户,如此庞大的数量反映出成都软件市场的活跃与繁荣。众多的经营主体在市场中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前进。同时,软件从业人员超 63 万人,这些专业人才是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的思维,为软件产业的持续增长贡献着智慧与汗水。
(二)行业评估成绩斐然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 2023 年中国软件名城评估结果中,成都列第六位,居中西部首位、副省级城市第四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证明了成都软件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地位和强大实力。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领先的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在过去 20 余年里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产业基础好、实力强、发展快,成为成都软件产业的显著特点。主办单位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对成都软件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成都在产业综合竞争力方面稳步提升。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也看重成都在软件产业方面的科研基础、创新氛围和人才优势。他指出,成都的开源生态对于中国软件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此外,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国外行业代表的关注。俄罗斯软件行业协会主席瓦伦汀?马卡洛夫在软洽会致辞中表示,希望能与成都优秀的软件企业达成合作,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成都软件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重大项目签约与产业布局
(一)软洽会重大项目签约
2023 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软洽会)上,13 个软件产业重大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近 70 亿元。签约企业涵盖了葛洲坝集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中油易度智慧(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总部(西南总部)项目。这些项目的签约,不仅为成都软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在软件领域的影响力。
签约企业代表纷纷对成都的软件产业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香港复临科技有限公司签约代表董正选表示:“成都的软件研发氛围浓厚,极具活力,这是吸引我们落户的主要原因。” 签约后,公司将在成都落地研发中心,助推企业在成都完成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活力” 成为了多位签约代表对成都软件产业评价的高频词汇。
为积极推进软件研发应用合作洽谈,大会主办方精心编制了一份需求清单并在会上发布。这份需求清单旨在以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以需求催生创新动力,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高端软件建圈强链
2023 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在高端软件建圈强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新签约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产业链项目 26 个,总投资约 365 亿元。
成都市以项目为龙头、以链主为牵引,积极推进实施高端软件建圈强链。这些项目的签约,将进一步完善成都市软件产业的生态体系,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成都已印发《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该方案以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产业链建圈强链为抓手,持续完善 “名园、名人、名企、名品、名校、名会、名展、名赛”8 名要素生态,打造 “123456 系列工程”,深入实施 “布局深化、融通发展、创新攻坚、数字赋能、发展治理” 五大行动,全力建设国际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力争到 2025 年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 万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将继续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一)打造国际研发基地
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 “中国软件名城”,正致力于打造国际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根据《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培育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到 2025 年,成都力争全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突破 10000 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成都成为国际软件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和标杆城市。
成都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实力和快速的发展态势。在过去 20 余年里,成都软件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产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主办单位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成都的产业基础好、实力强、发展快。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也看重成都在软件产业方面的科研基础、创新氛围和人才优势。此外,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国外行业代表的关注,俄罗斯软件行业协会主席瓦伦汀?马卡洛夫希望能与成都优秀的软件企业达成合作。
为了实现打造国际研发基地的目标,成都将以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产业链建圈强链为抓手,持续完善 “名园、名人、名企、名品、名校、名会、名展、名赛”8 名要素生态,深入实施 “布局深化、融通发展、创新攻坚、数字赋能、发展治理” 五大行动。同时,成都还将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成都,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实施 “123456 系列工程”
1.首批入围中国软件名园 1 个:成都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名园,提升成都软件产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吸引国内外优秀软件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2.建设重点项目超过 200 个:成都将加大对软件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项目的快速落地和建设。这些重点项目将涵盖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平台软件等多个领域,为成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打造重点创新平台超过 300 个:成都将积极打造重点创新平台,为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撑。这些创新平台将包括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企业孵化平台等,促进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4.载体建筑面积超过 4000 万平方米:随着成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载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成都将加大对软件产业载体的建设力度,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到 2025 年,成都软件产业载体建筑面积将超过 4000 万平方米,为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5.累计引育高端人才超过 500 名: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将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育力度,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成都发展。到 2025 年,成都将累计引育高端人才超过 500 名,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6.累计培育亿元级企业超过 600 家:成都将加大对软件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服务保障,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快速发展。到 2025 年,成都将累计培育亿元级企业超过 600 家,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企业支撑。
五、产业发展的多元影响
(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通过验收,为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该中心以 “四平台、一基地” 的模式,全面构建 “链主企业 + 公共平台 + 产业基金 + 领军人才 + 中介机构” 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成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名片。
中心聚集了发那科、ABB、安川、西门子、埃斯顿、卡诺普等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并联合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47 所川内高校,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双向交流平台。其智能制造设备共计 300 余台套,涵盖焊接、搬运、打磨、物流等机器人以及国家级行业技能大赛专用设备,还有人形服务机器人,着力家庭服务的智能化替代。
此外,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还是一个半公益性的创新平台、孵化平台、共享平台,可以免费学习参观,帮助本地产业企业、社会人员和高校学生实现更好发展。教育是该中心诞生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智能制造产业人才培育基地,为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
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成都市将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元宇宙、柔性电子、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等细分领域。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表示,正在研究开源机器人,并为其配套了相应的产业基金和投资基金,后续还将对研究成果进行孵化,希望打造出一个开源性平台,让更多高校和企业参与进来,成为成都市的一张新名片。
(二)抓住人工智能发展契机
成都市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产业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六。2022 年成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 616 亿,2023 年更是达到 780 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 40%。成都良好的软件产业基础为各类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拥有数十万软件开发人员和数十万软件类支撑人员。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李娅娜表示,成都市人工智能市场的比重和产业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增长,并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契机。
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都制定了《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以及 “算法 10 条”,构建从顶层设计到政策惠企的系统性工作体系。明确到 2026 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 170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1 万亿元;聚焦 “大创新、大算力、大数据、大培育、大场景、大要素”。
成都布局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全国仅有两个投运超算和智算双中心的城市,成都就是其中之一。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已与 1400 多名用户建立合作,提供计算资源、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五大类服务,涵盖基础科学、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等 30 余个领域。成都智算中心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集人工智能算力、科研创新、城市智脑三大平台于一体,首期算力规模达 300P,已与 120 余家企业合作,在超大城市智能治理、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 240 余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当前,成都正实施场景融合应用培育行动,牵住应用场景这个 “牛鼻子”,加快建设易信达数字工厂等 33 个应用场景项目。同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生产、生活、治理等方面,策划创新应用场景 150 个,在虚拟电厂、数字文娱、智能养老、空中交通等领域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带动形成超 50 个大模型应用标杆。
《行动计划》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对新型工业化的赋能作用,力争到 2026 年,打造不少于 50 个 “人工智能 + 生产” 创新应用场景。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处长温坤表示,要按照不同行业类别来推进 “智改数转”,突出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赋能作用。在装备制造方面,“AI+” 主要有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三个方向,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成都将以全面的场景开放,打造具身智能产业基地,让企业在真实的应用场景里进行产品迭代,再辅以相应的财政补贴和产业基金,打造完备的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