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一)黔江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实施方案
黔江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积极出台《重庆市黔江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与任务,为区域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1.明确目标任务:到 2025 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要突破 80 家、科技型企业超过 700 家;到 2027 年,分别达到 100 家、1000 家及以上。同时,对市级 “专精特新” 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也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黔江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雄心壮志,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2.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了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黔江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并通过区科技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初审推荐的,一次性补助 5 万元;对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补助 10 万元;对非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补助 5 万元。新招引高新技术企业,经市级及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或备案的,一次性补助 15 万元。对首次纳入市级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一次性补助 1 万元。对新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牛羚企业,分别一次性补助 100 万元、10 万元和 5 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3.申报条件明确:
市级科技型企业入库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禁止、限制和淘汰类,在申请入库的上一年及当年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同时,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5%,或拥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 1 名以上;R&D 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2% 或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重≥10%;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拥有 Ⅰ 类知识产权 1 项(含)以上或 Ⅱ 类知识产权 2 项(含)以上;上一年度申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并完成研发费用备案;主持或参与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获得过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拥有经认定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主导或参与制(修)定过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在中国,有合法经营地址。应满足以下条件: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 1 年以上;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0%;企业近 3 个会计年度研发费用占比符合要求,最近 1 年销售收入小于 5000 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5%;最近 1 年销售收入在 5000 万元至 2 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4%;最近 1 年销售收入在 2 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 3%,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 60%;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不低于 60%;创新能力评价达到相应要求;企业申请认定前一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二)《2023 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科技创新积极作为
《2023 年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我们呈现了黔江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成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总产值虽略有下降,但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仍有一定份额,这表明黔江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态势。
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显著,这反映了黔江区企业对技术升级和创新的重视。技术改造投资的增加,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黔江区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众多,这体现了黔江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氛围。众多新市场主体的涌现,将为黔江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协作交流
2023 年,重庆高新区与黔江区在科技协作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4.2023 年重庆高新区?黔江区对口协同发展(科技协作)交流活动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两地科技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共同探讨科研合作重点项目,分享科技成果,对接科研项目。交流座谈会上,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人才服务优势、产学研交流平台搭建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情况,黔江区科技局也详细介绍了对口协同发展成效。参会人员围绕营商环境、共建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等展开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合作发展空间。
在科研成果推介会上,与会代表进行了成果展示,寻求合作机会。农业科技成果、药源植物产业、新优植物、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智能农机等领域的成果备受关注。通过此次活动,两地进一步加强了科技协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 2021 年以来,双方在科技协作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共同联合实施市级科技项目、推介科技成果,建成西部科学城黔江孵化中心等。下一步,双方将持续开展成果转化系列活动,推动高校、科研单位研究成果在黔江落地转化。
5.共建产业园,深化科技合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与黔江区再度携手,签署《合作共建 “高新?黔江” 产业园协议》。
双方将共建双向飞地产业园,在重庆高新区首期落实约 1000 平方米办公用房,作为黔江区在重庆高新区的研发基地;将黔江区(黔江高新区)青杠片区 2000 亩作为重庆高新区?黔江飞地产业园,承接重庆高新区转移产业及研发成果转化。
具体而言,重庆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全市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依托黔江高新区在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支持两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建产业研发中心;黔江高新区则积极承接重庆高新区产业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积极参与重庆高新区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配套产业建设,做大做强玻璃纤维、铝材料等产业链,全力打造交通工具零部件轻量化产业。
随后,两地多家企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植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衡生药用胶囊有限公司在药用空心胶囊的研发、生产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技术合作;重庆迈德凯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将在新药研发、试剂提取以及药材供应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打造药物、试剂研发全产业链的应用示范;重庆天巧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与重庆市蓬江食品有限公司将在食品食材、销售代理权、预制菜加工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6.加强科技创新协作,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黔江区积极与重庆高新区创新协作,特别是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深化合作,推动项目落地和各项科技成果转化,开创了全区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在对口协同发展中,重庆高新区和黔江区以产业协同为重点和突破口。去年底,成功引进重庆迈德凯医药落地正阳工业园区,计划投资 4000 万元盘活原恒星生物闲置资产,建设两条青蒿素及衍生物生产线。目前,青蒿素及衍生物项目已经落地,正积极推进闲置资产改造工程。
黔江区科技局还与重庆高新区科创局协商,通过了《重庆市高新区黔江区对口协作(科技创新领域)2021 年工作方案》,明确了 7 项具体合作事项。与重庆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黔江区第六届创投大赛暨第五届 “渝创渝新” 创业创新大赛黔江区选拔赛。推动区内企事业单位与重庆高新区育成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国科应用技术研究所在企业孵化培育、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全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强化协作招商引资的同时,两地还积极引导黔江企业与重庆高新区企业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在资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作。
成功举办 2021 年重庆市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黔江专场活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 20 余家科研院所聚焦现代农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渝东南重点产业领域,在黔发布科技成果 100 余项。期间,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与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就 “青蒿素车间能源利用优化改良技术”,重庆三磊田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就 “猕猴桃果树检测及病害防治”,重庆衡生药用胶囊有限公司与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就 “药用胶囊远红外烘干、实时在线检测及生产参数控制” 等 6 个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了签约。
积极主动对接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易智网、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服务机构,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了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7.重庆高新区科创局、创新服务中心来黔对接协同发展工作。重庆高新区科创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相关专家一行来黔江调研,对接重庆高新区?黔江区对口协作工作(科技创新领域)。
在对黔江区食品药品检验所、黔江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进行考察调研后,与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等相关部门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双方通报了对口协作工作开展情况,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工作思路,对 2021 年科技创新领域对口协作工作达成重要共识,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加强工作指导,强化对黔江区创建市级高新区工作的指导;共享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黔江区高校双创平台;共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组织开展科技项目协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设立功能性机构。
8.重庆高新区?黔江区 2023 年第二次对口协同发展联席会召开。会议强调,两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取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等协同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努力打造 “一区两群” 协同发展新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