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竞争力,渝北持续领跑
1.重庆 2023 年度区县科技竞争力出炉,渝北独占鳌头。渝北区在众多区县中脱颖而出,科技竞争力排名第一,九龙坡区、江北区紧随其后。渝北为何能在科技领域持续领先?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渝北区作为重庆高水平开放主阵地、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客厅,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关键变量。在 2023 年度区县科技竞争力评选中独占鳌头并非偶然。一方面,渝北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与两江新区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同向而行。渝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廖红军强调,渝北将在融入两江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优化创新生态、保障开发建设等方面发力,助力两江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渝北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构建 “市区联动、梯度培育” 机制,开展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基本涵盖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为科创平台提供政策包支持,推动突破行业共性技术难点。
2.从数据看渝北科技实力,2023 年渝北区规上工业总产值 3512.5 亿元,总量连续 15 年保持全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 506 家,排名全市第 3;科技型企业 2782 家、排名全市第 5;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 408 个、排名全市第 2;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36 万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1492 人。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渝北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2023 年,渝北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科技成绩单。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 15 年保持全市第一,彰显了渝北在工业经济领域的龙头地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 506 家,排名全市第三,科技型企业 2782 家,排名全市第五,这表明渝北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 408 个,排名全市第二,其中包括国家级平台 6 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36 万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1492 人,为渝北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渝北加速释放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创新再上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渝北正集成攻坚,以科技 “硬实力” 抢占新赛道制高点。在生物医药产业,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腔镜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率先攻克手术机器人下一代技术壁垒,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 5G 通信技术的消化医学影像智慧诊疗系统” 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 “多孔钽骨填充材料”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上市的骨科创新产品。2023 年,渝北已汇聚生物医药规上企业 13 家,完成产值 54.3 亿元、增长 15.8%。
在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渝北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长安汽车新工厂采用 5G 全连接技术,将 1.2 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实现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和管理;赛力斯超级工厂在业内首次实现了电池包、悬架、仪表台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装备,总装线整体自动化率达到 50% 以上。目前,渝北已聚集长安汽车等 5 家整车企业,塑造了整车及变速箱、车身覆盖件、汽车空调、汽车内饰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2023 年,渝北区规上企业 193 家,实现产值 1218 亿元、占全市 25.4%,生产汽车 66.67 万辆、占全市的 28.8%,其中新能源汽车 3.43 万辆、增长 194%。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渝北已形成以 OPPO、传音为手机整机龙头,以中光电、天实精工等为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汇聚规上企业 61 家,实现产值 1743 亿元、占全市 24.6%,手机产量 6516.3 万台、占全市 76.7%,其中智能手机 5804.6 万台、占全市 89%。
渝北还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3 年,渝北推动天友乳业成功创建农业农村部西南特色菌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重点实验室,新建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创新平台 42 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 408 个(含国家级 6 个),名列全市第 2。天友乳业 “重庆市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更是在 2023 年获市科学技术局认定,区属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该中心联合国内乳品和益生菌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团队,围绕乳品精准营养研究、国际前沿益生菌、分子感官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已在企业 10 余款产品中得到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经济价值超 3 亿元。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渝北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 “牛鼻子”,充分释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 “雪球效应” 和 “外溢效应”。通过构建 “市区联动、梯度培育” 机制,为科创平台提供政策包支持,推动突破航空隔音隔热、智驾精准定位等行业共性技术难点。同时,加强平台科研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 “生产线”。重庆秦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重庆市电子信息技术高端研发平台,填补了重庆市 LD 整机装备制造专业领域空白;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年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超 10%,成功创建优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握智能驾驶融合域控、智能驾驶算法、高精度定位等核心技术,为国内外二十多家主机厂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
二、软件产业,蓬勃发展
2023 年,重庆渝北的软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 “满天星” 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正朝着千亿级软件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迈进。
(一)打造 “名园”“名楼”,优化产业发展承载空间
3.创建中国软件名园:仙桃数据谷作为渝北区软件产业核心区的核心载体,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国软件名园创建工作。目前已对标中国软件名园评价指标,编写了创建工作方案,基本完成前期筹备工作。仙桃数据谷已完成投资约 100 亿元,建成商务楼宇 170 万平方米,累计注册企业 1448 家,入驻企业 309 家,其中软件企业 250 余家。近年来,仙桃数据谷还多次获评 “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并在 2022 年成功创建(西南唯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
4.收储利用楼宇,培育特色 “名楼”:自 “满天星”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渝北区通过加快楼宇收储利用、持续培育特色 “名楼” 和创建 “名园” 等举措,着力扩大、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目前,该区已累计收储楼宇 25.6 万平方米、使用 16.3 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市级软件产业 “满天星” 示范楼宇 1 个,打造区级软件产业 “满天星” 示范楼宇 15 个。
5.推动示范楼宇创建:当前,渝北区还在大力推动腾讯云(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普瑞泽?数智产业园(节能环保、网络安全、动漫游戏领域)创建市级示范楼宇,培育北京大学燕园科创园、光子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等 4 个区级示范楼宇。
(二)培育 “名企” 带动,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渝北区聚焦汽车软件、嵌入式软件、元宇宙产业链等重点产业方向,成立了数字经济产业链招商专班,系统梳理细分领域招商图谱,加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仅今年以来,渝北区主要领导就带队高频次考察企业 20 余次,签约落户重大项目 9 个,合同投资额达 226.5 亿元。
7.推行服务机制,解决企业问题:对于已落户企业,渝北区推行 “企业吹哨?部门报到” 等工作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园区和镇街协同服务企业。同时,还为企业配备了服务专员,主动上门对接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扫清发展障碍。
8.培育成效显著:得益于这些举措,“满天星” 行动计划实施一年来,渝北区新增市级 “专精特新” 软件企业 13 家,且重点软件企业持续增加。目前,全区已有 25 家企业进入重庆市重点软件企业名录,占全市的 15%。其中,有长安软件公司、中科创达(重庆)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 6 家龙头型软件企业,数量在全市各区县中位居第一。同时,一年来,渝北区新增软件企业 481 家。目前,全区软件企业数量超过 3300 家。
(三)发挥 “名人” 示范,提升人才供给能力
9.优秀企业家获表彰:5 月 27 日,“第二届重庆市制造业十大影响力年度人物” 评选活动颁奖典礼在渝州宾馆举行,北斗星通智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林浩等 10 位优秀企业家获表彰。
10.引进重大项目吸引人才:渝北区通过引进软件重大项目,吸引大批优秀软件人才。同时,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推动校企共建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例如,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组织开展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揭榜挂帅项目申报,将揭榜征集一批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运营机构和成员单位,计划到 2025 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 2 万人以上,到 2027 年累计培育软件人才 5 万人。渝北区的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如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与企业组成联合体揭榜成员单位,共同开展软件人才培训。
11.人才示范激发创新活力:发挥 “名人” 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供给能力。例如,在渝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渝北区聘请软件产业发展顾问团和数字经济领域专家,遴选 10 名软件领域 “临空英才”,实行政策资金 + 服务保障全面激励支持。大批量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依托仙桃数据谷内的各大 “软件学院”,实行 “企业专班” 定点培养,组织重点企业进校园 “双选” 活动,年新增软件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万人以上。
三、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在渝北的发展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23 年,渝北区加速释放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创新再上台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同时,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了转型升级。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渝北在生物医药产业集中火力实现 “定点爆破”,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金山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腔镜手术机器人攻克技术壁垒,在全球率先攻克手术机器人下一代技术壁垒,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 5G 通信技术的消化医学影像智慧诊疗系统” 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 “多孔钽骨填充材料”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上市的骨科创新产品,为骨科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渝北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23 年,渝北已汇聚生物医药规上企业 13 家,完成产值 54.3 亿元、增长 15.8%。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渝北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渝北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渝北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长安汽车新工厂采用 5G 全连接技术,将 1.2 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实现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和管理。这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关键环节自动化装备,总装线整体自动化率达到 50% 以上。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023 年,渝北区规上企业 193 家,实现产值 1218 亿元,生产汽车 66.6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 3.43 万辆、增长 194%。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渝北已形成以 OPPO、传音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汇聚规上企业 61 家,实现产值 1743 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渝北对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发展。
渝北还积极推动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渝北还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投入,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高端方向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渝北聚焦智能手机、笔电、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着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2023 年渝北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渝北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未来,渝北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再上台阶,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四、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3 年,渝北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2.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下好科技创新 “先手棋”。
渝北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动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2023 年,渝北成功推动天友乳业创建农业农村部西南特色菌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渝北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也为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建市级创新平台 42 个,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 408 个(含国家级 6 个),名列全市第 2。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渝北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通过构建 “市区联动、梯度培育” 机制,开展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基本涵盖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领域,为科创平台提供政策包支持,推动突破行业共性技术难点。
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渝北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长安汽车新工厂采用 5G 全连接技术,将 1.2 万台生产设备接入数字底座,实现生产各环节实时监控和管理。赛力斯超级工厂在业内首次实现了电池包、悬架、仪表台等关键环节的自动化装备,总装线整体自动化率达到 50% 以上。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渝北对汽车产业创新平台的培育和支持。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渝北依托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 OPPO、传音为手机整机龙头,以中光电、天实精工等为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汇聚规上企业 61 家,实现产值 1743 亿元、占全市 24.6%,手机产量 6516.3 万台、占全市 76.7%,其中智能手机 5804.6 万台、占全市 89%。创新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13.天友乳业 “重庆市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获市科学技术局认定,区属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天友乳业 “重庆市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的认定,是渝北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该中心投入 1.2 亿元打造智能研发平台,拥有仪器设备 200 余台套,价值 5000 万余元,建立了功能性益生菌研究平台、分子感官评价平台和益生菌菌粉中试生产线。
中心联合国内乳品和益生菌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团队,围绕乳品精准营养研究、国际前沿益生菌、分子感官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已在企业 10 余款产品中得到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经济价值超 3 亿元。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天友乳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渝北的乳业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例如,天友乳业的一款富含益生菌的高端酸奶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中心的研发和转化,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该产品采用了先进的益生菌发酵技术,口感醇厚,营养丰富,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天友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功,为渝北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和榜样。渝北将继续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2023 年渝北在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聚力培育创新平台,下好科技创新 “先手棋”,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渝北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提升创新平台的能级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现代化新渝北提供强大动力。
五、人才汇聚,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重庆渝北 2023 年软件和科技行业的发展中,人才汇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完善政策体系建设
渝北围绕 “产业链” 布局 “人才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来到渝北。2020 年以来,全区引才专项资金发放各类人才补贴 7200 余万元,发放博士后资助奖励 800 余万元。这充分体现了渝北对人才的重视和支持,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渝北充分利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智博会等载体,依托仙桃数据谷与物联网学院等平台,聚焦青年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重点群体专项育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 35.5 万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达 1492 人。其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达 290 人。例如,2023 年重庆市渝北区第二届 “临空匠才” 杯综合职业技能大赛圆满举行,活动以 “技高行天下、能强走世界” 为主题,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大赛涵盖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互联网营销师、家务服务员、快递员、咖啡师(拉花艺术)、服装制版师、服装缝纫师八个技能项目,共计 300 余名选手参赛。通过此次大赛,充分发挥了职业技能竞赛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为渝北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 强化服务保障
渝北区以 “重庆英才服务” 品牌为统揽,优化配置线上服务事项,打造 “线上 + 线下” 专业化一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累计为人才提供 “一站式” 精准化服务 23 项 330 余人次,并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成投用渝北人才公寓,常年保障 800 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不断优化提升人居环境。例如,2023 年 9 月,全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 43 家,2023 年引进博士后人才 104 名,居全市第一。这些举措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安心在渝北发展,为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总之,人才汇聚是渝北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强化服务保障,渝北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为软件和科技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渝北将继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六、未来展望,渝北科技持续腾飞
14.渝北在 2023 年软件和科技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更多创新企业和人才,推动软件产业和科技行业持续发展。
2023 年,渝北区在软件和科技行业成绩斐然,无论是在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展望未来,渝北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培育更多的创新企业,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挖掘和扶持具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帮助他们成长为行业的领军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软件产业和科技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5.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落户渝北,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渝北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和科研实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例如,以天友乳业 “重庆市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为榜样,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经济效益。同时,渝北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落户渝北,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吸引像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龙头企业,以及长安、北斗智联、中科创达等汽车软件产业集群企业,进一步丰富渝北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6.持续推进 “满天星” 行动计划,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软件产业集群。加强软件人才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渝北将持续推进 “满天星” 行动计划,以仙桃数据谷为核心,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收储利用楼宇,培育特色 “名楼”,推动示范楼宇创建等举措,不断扩大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大对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 “名企”,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渝北将以建设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为目标,组织辖区内软件企业进高校、进市场,推动川渝高校与辖区软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形成政企校三方共建、产教融合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渠道、多层面汇聚软件人才,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为打造千亿级软件产业集群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7.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渝北将在科技的助力下,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汽车产业方面,渝北将继续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发展方向,支持建成一批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头部企业,推动燃油整车转型。着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软硬件” 双核驱动,提高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聚焦智能手机、笔电、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集中火力在特定领域实现 “定点爆破”,加大对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和重点软件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渝北的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科技的助力下,渝北必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