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型企业发展迅猛
2023 年,重庆铜梁的软件和科技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尤为迅猛。一季度新增 51 家科技型企业,全区科技型企业累计达 1012 家。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铜梁区积极优化营商创新环境,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及资金帮扶。
铜梁区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例如,根据《铜梁区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对首次进入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库的企业给予一次性 1 万元补助;对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有效期内分年度给予总额 30 万元补助;对再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有效期内分年度给予总额 20 万元补助。同时,对符合铜梁重点产业方向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行
“揭榜挂帅”,给予 50 - 1000 万元的科研项目补助。
铜梁区还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发展空间。2021 年,铜梁区科学技术局认定了重庆瑞信气体有限公司等 9 家企业的自建平台为铜梁区科技创新平台。2022 年,拟认定重庆环际低碳节能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业的自建平台为铜梁区科技创新平台。2024 年,铜梁区科学技术局发布了关于申报 2024 年度铜梁区科技创新平台的通知,明确了申报主体、申报类型、支持政策和申报条件。
科技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体现了铜梁区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这些企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是极具活力和潜力的创新主体,也是强化区域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力量。企业在获得市级科技型企业认定后,将被纳入重庆市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获得相关政策以及资金的帮扶支持,促进企业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铜梁区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化营商创新环境,搭建更多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体系,助力铜梁区软件和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新型储能产业崛起
铜梁区积极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以海辰储能作为 “链主” 企业,带动了整个新型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铜梁构建了 “一中心三基地多场景” 的发展格局,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中心” 即围绕整装制造研发中心,加快建设 10 平方公里新型储能产业园。海辰储能重庆基地作为落户重庆的首个百亿级锂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意义非凡。该基地采用第四代高效率锂电智能制造产线,产线效率比第三代提升 30%,自动化水平提升 26%,制造成本降低 25%,实现了制造竞争力的大幅领先。去年 12 月,海辰储能重庆基地项目一期一阶段已正式投产,全面达产后将具备年产 56GWh 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 22GWh 储能模组的生产能力。
“三基地” 分别是储能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储能电池专用设备智造基地、储能产业服务基地。储能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布局在铜梁高新区大庙组团,聚焦储能电池上游负极材料等关键材料,引进培育一批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储能电池专用设备智造基地布局在铜梁高新区旧县组团,引进布局光伏、制浆、制片、制芯、组装、储能消防等装备,建设一批市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储能产业服务基地布局在铜梁科创新城,发展与新型储能产业相关的科创金融、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铜梁区通过精心绘制新型储能产业图谱,引进金汇能、科达、厚生、兴恒等 11 个、总投资 200 亿元的上下游项目落地建设,为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 “添砖加瓦”。目前,铜梁 10 平方公里储能产业园基本建成,新型储能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 60%,川渝配套率约 70%,初步构建起储能一小时锂电 “供应链圈”。
为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铜梁区还出台了《铜梁区支持新型储能发展八条措施(试行)》。该措施涵盖了支持 “新能源 + 储能” 一体化模式开发、支持建设独立储能站参与电网调度、优化保障消纳、大力推进用户侧新型储能发展、加大新型储能项目金融支持、支持新型储能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加强资源要素保障、重大项目支持等方面。例如,对在区内建设新型储能设施配比容量达到发电站装机量 10%,且储能时长在 2 小时及以上的新能源发电企业,每年按新型储能设备投资额的 2% 给予补贴,连续补贴 3 年,单个项目补贴资金不超过 1500 万元;对铜梁区内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每年按照新型储能设备投资额的 2% 给予补贴,连续补贴 3 年,单个项目补贴资金不超过 1500 万元;对我区工商业侧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 600 小时的新型储能项目,在项目投产运营后,按照储能设施每年实际放电量,连续 3 年给予项目投资方 0.3 元 / 千瓦时的资金补贴,单个项目补贴金额累计不超过 500 万元等。
此外,铜梁区还积极构建新型储能产业的应用场景。目前,铜梁已打造 “新能源 + 储能”“分布式能源 + 储能”、农村微电网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建成投用储能应用场景 25 个。例如,玉泉 “光储充检换” 一体站是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汽车充电、电池检测、自动换电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站,充分利用车棚顶、屋顶、闲置空地,铺设有 728 块光伏板,在日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光伏区每天发电 3000 千瓦时,可满足 60 台(次)小型电车充电需求,富余电量可上网、存储;少云村 “零碳” 乡村成为渝西地区最大的山地光伏发电场,淮远独立储能电站规模达 10 万千瓦,建成全重庆最大的一个 “充电宝”。
铜梁区正朝着打造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到 2025 年,储能电池年产能达到 100GWh,新型储能产品示范应用规模达到 30 万千瓦,全区新型储能实现营业收入 800 亿元,引领带动全市形成 2000 亿级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特色产业集群。为此,铜梁区重点实施 “六大工程”,包括创新引领工程、建链强链延链工程、招大育强工程、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数字赋能工程、开放合作工程,积极培育储能 “链主” 企业,打造储能电池 “研发 — 转化 — 生产 — 检测 — 运营服务 — 场景应用” 全产业链。
三、科技创新助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科技创新在铜梁区的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体现在特色项目的建设上,还表现在研发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产业良性发展路径的逐渐成形。
1.铜梁玉泉 “光储充检换” 一体站,集光伏、储能、充电、检测、换电五大功能于一体,体现科技创新带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
在铜梁玉泉,由铜梁区政府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打造的 “光储充检换” 一体站成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动范例。站内设置有直流充电桩 12 台,能同时为 24 辆车充电。该站充分利用车棚顶、屋顶、闲置空地,铺设有 728 块光伏板,在日照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光伏区发电最高可达 3000 千瓦时,可满足 60 台(次)小型电车充电需求,富余电量可上网、存储。同时,一体站打造电动汽车电池检测和换电站,为小型家用车和大型重卡车提供 H0 和 H3 全自动换电服务,5 分钟即可完成。在导航软件上,众多电动车车主对这个充电站赞不绝口。这座一体站的建设,不仅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充电、检测和换电服务,更充分体现了铜梁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整合光伏、储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重庆新型储能研究院加紧施工,还有一批研发平台建设如火如荼。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关联企业协同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初现端倪。
在铜梁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重庆新型储能研究院正在加紧施工。该研究院由铜梁区政府、重庆大学、海辰储能公司三方联合组建,兼顾 “产学研、政校企” 三方合作。未来,它将运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对企业的研发需求迅速响应,带动新型储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除了新型储能研究院,还有纳美特气凝胶实验室、金汇能硅基负极材料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西南研发中心、爱玛西南研发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些研发平台的建设,为铜梁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在铜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关联企业协同的产业良性发展路径已经初现端倪。以海辰储能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新型储能产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海辰储能采用第四代高效率锂电智能制造产线,产线效率比第三代提升 30%,自动化水平提升 26%,制造成本降低 25%,实现了制造竞争力的大幅领先。同时,铜梁积极利用海辰储能的 “链主” 功能,为产业发展 “添砖加瓦”,精心绘制新型储能产业图谱,引进金汇能、科达、厚生、兴恒等 11 个、总投资 200 亿元的上下游项目落地建设。高校院所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重庆大学与铜梁区政府、海辰储能公司联合组建新型储能研究院,充分利用学校培养的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此外,铜梁科技、教育部门与海辰储能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精准培养新型储能产业技术技能人才;与相关职业院校共同举办 “海辰” 订单班,首期招生 50 人。关联企业在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带动下,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壮大。
铜梁还常态化推进创新资源对接,今年以来组织 40 家企业与重庆理工大学开展集中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意向 15 项。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作,促成西南科技大学与 73 家企业进行集中对接,首批开展合作项目 10 项,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铜梁还围绕 “产业链” 优化 “人才链”,高水平打造 “智汇龙乡?铜创未来” 创新资源对接工作品牌,开展新一轮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一对一帮助企业链接技术需求并实现成果转化 60 项以上。今年 7 月,铜梁向 22 名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技人才发放聘书,建起制造业技术创新首席专家库,每名专家点对点服务一到三家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应用转化,构建和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铜梁区,科技局积极搭建 “桥梁”,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科技局搭建 “桥梁”,倾听企业声音,发布企业需求,征集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建立创新资源导入平台,促成产学研合作。
铜梁区科技局充分发挥 “中间人” 和 “服务者” 的作用,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桥梁。科技局定期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主动与重庆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资源匹配,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为了更好地促成产学研合作,铜梁区建立了 “智汇龙乡?铜创未来” 创新资源导入平台,采取 “专场对接 + 日常对接” 的方式,常态化开展 “人才进铜梁、平台进企业、成果进产线” 创新资源对接活动。通过这个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外,铜梁区还积极引育专业机构,催生成果转化。借助活动平台,一举多得 “得实惠”。例如,今年 4 月下旬,重庆市科技成果进区县专项行动在主城都市区的第一场就落地铜梁,活动还同步配套了成渝双城科技成果对接会。此次活动中,“易智网铜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揭牌,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金融科技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铜梁区重点产业领域,一共发布和推介了 140 余项科技成果,当场就有 13 个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签约。
2. 伯德农业 “走出去” 与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精鸿益公司 “请进来” 重庆文理学院技术成果,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在铜梁区,重庆伯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 “走出去” 的方式,与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合作,成功实现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伯德农业的拳头产品鹌鹑蛋面,在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的帮助下,解决了研发过程中的难题,开发出了七种新品。经过重庆食研所为企业赋能,伯德农业今年以来的产值、利润率同比增长了 20% 以上,单品附加值更高,目前正在和成都最大的连锁超市进行洽谈,准备进军成都市场。
重庆精鸿益科技有限公司则是通过 “请进来” 的方式,与重庆文理学院合作,完成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对精鸿益的生产线进行了提升改造,使工人操作人数由 8 个减少到 1 个,生产效率提高 50% 以上,产品良率也比原来高了 10%。改造取得圆满成功,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让企业 “摸得着、看得见”。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铜梁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铜梁区科技局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铜梁区的软件和科技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软件行业加速发展
2023 年,铜梁软件行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人才吸引、培养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2023 年全市新增软件从业者 9.8 万人,铜梁软件行业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引入龙头企业,如华为、商汤科技等,成为人才 “吸铁石”。
随着全市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铜梁区也积极行动,成功引入了华为、商汤科技等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入驻,为铜梁软件行业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它们就像一块巨大的 “吸铁石”,吸引了大量优秀的软件人才汇聚铜梁。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通信技术企业,在 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实力。其在铜梁的布局,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为软件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商汤科技则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其先进的算法和解决方案为铜梁的软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龙头企业的存在,提升了铜梁软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铜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校企共建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加大软件人才本地化培养,推动产教融合,为软件产业精准培养人才。
铜梁区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建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通过与高校、职业院校的紧密合作,加大软件人才本地化培养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例如,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与各类企业进行着一场场校企合作的 “双向奔赴”。学校与达瓦未来(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重庆数字传媒职教集团,密切联系 “产业、企业、专业”,将岗位需求标准融入课程设置中,重构现有课程体系,并引入企业特色课程和 “1+X” 教学资源,实现了 “岗课赛证” 的有效融通。此外,学校还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和创新工作室等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赴重庆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参观学习,双方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工业互联网课程、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内容。通过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学院在实际工作中紧跟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接轨,为打造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积极贡献力量。
3. 开展软件人才 “校招” 招聘会揽才,设立专项人才政策,增强软件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铜梁区积极开展软件人才 “校招” 招聘会,为企业和人才搭建沟通的桥梁。如 “大创慧谷?职引未来”2023 “满天星”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场招聘活动铜梁区专场在重庆交通大学成功开展,铜梁区人力社保局携 18 家优秀企业、561 个工作岗位,向应届毕业生抛出 “橄榄枝”。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吸引了众多大学生进场求职咨询,初步达成意向人数众多。
同时,铜梁区还设立了专项人才政策,增强软件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重庆将采取 10 项优惠政策吸引软件行业中高级人才,铜梁区也积极响应,为软件人才提供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科研资助、子女入学便利等优惠政策。此外,铜梁区还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扶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育才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例如,探索实施 “创新积分贷” 科技金融改革,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为软件人才的研发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铜梁区正以积极的姿态推动软件行业加速发展,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校企共建、开展招聘会和设立专项人才政策等一系列举措,为软件产业精准培养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的软件人才汇聚铜梁,为铜梁的软件和科技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3.铜梁区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科技和软件行业发展,如《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等。
铜梁区高度重视科技和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出台多项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其中,《铜梁区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措施涵盖了支持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主体、鼓励成果转化、活跃创新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支持研发投入方面,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年度研发投入达到 200 万元且保持同比增长的单位,按区科学技术局核定研发投入数额的 0.5% 给予补助;同比增速超过 20% 的,再按核定增量的 1% 给予增速补助,同一单位当年补助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同时,对符合铜梁重点产业方向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对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给予 5 万元的科研项目补助,鼓励承担市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对项目第一承担单位按当年上级下拨经费的 20% 给予区级配套补助,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行 “揭榜挂帅”,给予 50 - 1000 万元的科研项目补助。
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首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有效期内分年度给予总额 30 万元补助;对再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有效期内分年度给予总额 20 万元补助;对首次认定的重庆市科技型企业给予一次性 1 万元补助。此外,还支持研发平台建设、新增科研设备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研发平台及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
在鼓励成果转化方面,对科技团队的科技成果或项目入驻孵化载体给予租金和物业费补助,对获得市级、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给予奖励,对被认定为区级、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给予一次性补助,对科技特派员主导的科技成果新增产值达到一定数额的给予奖励。同时,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鼓励技术交易,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给予补助。
在活跃创新生态方面,支持孵化平台建设,对不同级别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给予一次性奖励;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对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科技型企业给予贷款当期支付服务费 30% 的补助;提高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对不同级别认定的科普基地给予一次性补助。
4.未来,铜梁将继续以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发展为抓手,推动软件和科技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型城市。
未来,铜梁区将坚定不移地以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发展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软件和科技行业高质量发展,朝着打造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改革方面,铜梁区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机制重塑和变革,坚持四链融合、四侧协同,建设 “一公司(研究院公司)一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一平台(国家级孵化器)” 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矩阵体系,发挥科技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活力。高水平建设研究院公司,同步配套建设产业创新集聚区,高起点布局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中试检测、科技及人才服务、金融路演等相关版块,探索开放式创新为主的孵化投资模式。
在科技方面,铜梁区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夯实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支撑。每年安排 2 亿元科技和人才专项资金,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研发投入提升。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设立新型储能、巴岳农庄等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及 “巴岳农庄” 建设目标,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协同区级特派员,实现镇街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全覆盖。
在创新方面,铜梁区将不断激发和释放创新主体潜能,实现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常态化推进创新资源对接,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集中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意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协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与重庆市生产力中心、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建设铜梁区科创服务平台,启动市级技术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创建,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人才方面,铜梁区将继续加大软件人才本地化培养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吸引优秀软件人才汇聚铜梁。开展软件人才 “校招” 招聘会,为企业和人才搭建沟通的桥梁。设立专项人才政策,增强软件人才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为软件人才提供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科研资助、子女入学便利等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政策扶持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育才体系,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在开放发展方面,铜梁区将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狠抓项目建设,建强支撑平台,壮大开放型经济,推进互助合作。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迭代升级 “2+4” 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活力经济。突出抓好数字化发展,培育数字经济,推进数字化建设,促进数字化应用。扎实推进平安铜梁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抓党建带全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