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新引领,长寿经济发展新态势
长寿区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 “两地一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023 年,长寿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长寿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 “两地一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2023 年,长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56.7 亿元、增长 7.1%,规上工业总产值 1577.9 亿元、增长 6.2%,R&D 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长寿区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 “两地一城” 目标,深入实施 “3113” 项目攻坚行动计划。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 年,长寿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实现稳定增长。R&D 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体现了长寿区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
2.谋划全域创新格局,建立科技创新 “1416” 工作体系架构,布局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助力重点产业发展。如围绕新材料低碳产业技术,成立创新研发机构,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长寿区积极谋划全域创新格局,锚定建设全市科技创新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未来五年科技创新 “1416” 工作体系架构。围绕新材料、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数字及健康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技术研究。
围绕新材料低碳产业技术,长寿经开区先后成立了长寿绿色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重庆)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研发机构,集中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长江(重庆)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将 CO2 的单次转化率从 10% 提升到 30%,推动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作为传统化工龙头的川维化工,依托长寿经开区搭建的创新服务平台,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所的院士专家建立起长期联系,吸引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开展产学研试点。在 PVA、VAE、维纶等精细化工产品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带动长寿传统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方向延伸,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通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高效精准对接。助力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组建以博士团队为主体的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团队,实现 SIC 陶瓷膜固液分流系统、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等成果落地;推动长江(重庆)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国产化低碳工业互联网边缘层智能终端(RTU)研究开发,力争今年引进的研发项目实现小试研究和中试示范。
3.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生态,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构建梯级培育体系。推广园区特色孵化模式,打造 “‘龙头企业 + 孵化’双创特色载体”,荣获重庆经济改革创新案例。2023 年,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 企业数量众多,登记科技成果丰富,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
长寿区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生态,通过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构建 “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 的梯级培育体系。大力推广园区特色孵化模式,长寿经开区打造的 “‘龙头企业 + 孵化’双创特色载体” 荣获 2022 十大重庆经济改革创新案例。
2023 年,长寿区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5 家、工信化重点实验室 1 家。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54 家、科技型企业 289 家,“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38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共登记科技成果 55 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 9.82 亿元,同比增长 220.08%。
长寿区大力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制定了《重庆市长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 年)》,建立部门、园区、街镇协同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主力军。
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望变电气、华陆新材料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小康动力参与的 AITO 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博腾制药、科顺新材料等 4 家企业入围 “2023 年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 100 强榜单”。奕翔化工、斯泰克瑞登梅尔材料被认定为 2024 年度市级瞪羚企业。康普化学成功申报 2024 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
加快打造创新平台,推荐康乐制药等 5 家企业申报(复核)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新认定华陆新材料等 5 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川维化工等 52 家企业开展 “2022—2023 年度” 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 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个、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 4 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0 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2 个。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 6 个,载体面积近 1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团队达 500 余个。
二、“揭榜挂帅” 机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
长寿区科技局积极实施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攻关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以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研发硅碳负极材料过程中,面临循环寿命首效低、成本高等技术难题,自身研发能力难以突破。区科技局创新工作机制,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华陆新材料明晰技术需求,形成技术榜单并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发布。组织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各大高校、院所参与揭榜,拓宽了企业科技交流渠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今年 6 月,华陆新材料最终选定电子科技大学周海平团队为揭榜单位。该团队包含 7 名博士、4 名硕士,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深度参与企业优化硅碳负极材料批量化制备工艺。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长寿区紧密对接全市 “33618” 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 “416”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健全完善科技创新 “1416” 工作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一方面,组织开展区级科研项目攻关。围绕 “1+3+2” 产业布局,组织实施区级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今年立项高油电转换率增程系统研发及应用等科研项目 28 个。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制纳米级气凝胶、湿法冶金浮选剂、低介点玻璃纤维等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精心实施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华陆新材料硅碳负极规模化生产技术优化项目和聚狮新材料聚苯硫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技术突破项目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成功签约,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技术攻关。此外,长寿区还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年以来,登记科技成果 82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 16.9 亿元。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对接桥梁,川渝 JM 两用技术、硅基功能性膜材料、超高纯电子酸等 10 余项科技成果已在有关企业完成初步转化。
长寿区大力推动产业数智转型。加快引导制造业数字赋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共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 30 个、累计达 195 个,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 15 个、总投资 7.66 亿元。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大力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制定《重庆市长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 年)》,建立部门、园区、街镇协同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构建 “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 梯级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主力军。今年以来,新培育科技型企业 241 家,累计入库总量 1290 家,102 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65 家,提前完成 “双倍增” 全年目标任务。同时,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3 家、累计达 154 家,其中,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累计达 11 家。望变电气、华陆新材料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小康动力参与的 AITO 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博腾制药、科顺新材料等 4 家企业入围 “2023 年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 100 强榜单”。奕翔化工、斯泰克瑞登梅尔材料被认定为 2024 年度市级瞪羚企业。康普化学成功申报 2024 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此外,还加快打造创新平台。今年以来,共推荐康乐制药等 5 家企业申报(复核)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新认定华陆新材料等 5 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川维化工等 52 家企业开展 “2022—2023 年度” 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 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个、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 4 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0 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2 个。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 6 个,载体面积近 1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团队达 500 余个。
三、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长寿区在 2023 年积极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构建协同联动培育工作机制,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为软件和科技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4.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协同联动培育工作机制,构建梯级培育体系。新培育大量科技型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数量可观,提前完成 “双倍增” 全年目标任务。
长寿区制定了《重庆市长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通过建立部门、园区、街镇协同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构建了 “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 的梯级培育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2023 年,新培育了大量科技型企业,102 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65 家,提前完成了 “双倍增” 全年目标任务。
5.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新培育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多家企业荣获科技创新奖项,入围科技创新指数百强榜单,成功申报技术创新项目。
长寿区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2023 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3 家、累计达 154 家,其中,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累计达 11 家。望变电气、华陆新材料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小康动力参与的 AITO 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博腾制药、科顺新材料等 4 家企业入围 “2023 年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 100 强榜单”。奕翔化工、斯泰克瑞登梅尔材料被认定为 2024 年度市级瞪羚企业。康普化学成功申报 2024 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
6.加快打造创新平台,推荐企业申报(复核)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新认定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中心评价。全区拥有多个国家级、市级创新平台,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入驻企业和团队众多。
长寿区加快打造创新平台,推荐康乐制药等 5 家企业申报(复核)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新认定华陆新材料等 5 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川维化工等 52 家企业开展 “2022—2023 年度” 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 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个、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 4 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0 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2 个。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 6 个,载体面积近 1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团队达 500 余个。这些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关键技术攻关,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长寿区在 2023 年积极组织开展区级科研项目攻关,精心实施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7.组织开展区级科研项目攻关,围绕产业布局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多项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围绕 “1+3+2” 产业布局,长寿区组织实施区级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全力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2023 年,长寿区共立项高油电转换率增程系统研发及应用等科研项目 28 个,涵盖了新材料、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数字及健康等多个领域。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制纳米级气凝胶、湿法冶金浮选剂、低介点玻璃纤维等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长寿区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全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重庆市长寿区科学技术局关于申报 2023 年度长寿区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项目分为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决策咨询与制度创新专项三个类别,采取 “自由申报、竞争立项、评审验收” 的方式组织实施。其中,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重点围绕 “两地一城” 建设和 “3113” 项目攻坚行动计划,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建设相关领域择优立项 1-2 个,成果形式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技术报告、技术图纸等。
8.精心实施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企业与高校成功签约,进行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登记科技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显著。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桥梁,多项科技成果完成初步转化。
长寿区精心实施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为企业技术创新开辟新路径。例如,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在研发硅碳负极材料过程中,面临循环寿命首效低、成本高等技术难题,自身研发能力难以突破。区科技局创新工作机制,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华陆新材料明晰技术需求,形成技术榜单并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发布。组织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各大高校、院所参与揭榜,拓宽了企业科技交流渠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今年 6 月,华陆新材料最终选定电子科技大学周海平团队为揭榜单位。该团队包含 7 名博士、4 名硕士,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深度参与企业优化硅碳负极材料批量化制备工艺。
此外,华陆新材料硅碳负极规模化生产技术优化项目和聚狮新材料聚苯硫醚生产过程中废水处理技术突破项目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成功签约,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技术攻关。
长寿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今年以来,登记科技成果 82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 16.9 亿元。搭建科研院所与企业间对接桥梁,川渝 JM 两用技术、硅基功能性膜材料、超高纯电子酸等 10 余项科技成果已在有关企业完成初步转化。
根据《重庆市长寿区科学技术局关于 2023 年度长寿区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拟支持项目的公示》,2023 年度长寿区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经需求征集、遴选发榜、受理揭榜、揭榜评审等程序,对拟支持项目予以公示,进一步推动了 “揭榜挂帅” 科研项目的实施。
五、推动产业数智转型,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长寿区在 2023 年大力推动产业数智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加快引导制造业数字赋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3 年,长寿区加快引导制造业数字赋能,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这一年,共启动数字化转型项目 30 个、累计达 195 个,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 15 个、总投资 7.66 亿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长寿区的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长寿区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大力实施 “双倍增” 行动计划,制定《重庆市长寿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 “双倍增”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 年)》,建立部门、园区、街镇协同联动的培育工作机制,构建 “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 梯级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主力军。今年以来,新培育科技型企业 241 家,累计入库总量 1290 家,102 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265 家,提前完成 “双倍增” 全年目标任务。同时,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53 家、累计达 154 家,其中,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2 家、累计达 11 家。望变电气、华陆新材料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小康动力参与的 AITO 问界系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 2023 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博腾制药、科顺新材料等 4 家企业入围 “2023 年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指数 100 强榜单”。奕翔化工、斯泰克瑞登梅尔材料被认定为 2024 年度市级瞪羚企业。康普化学成功申报 2024 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此外,还加快打造创新平台。今年以来,共推荐康乐制药等 5 家企业申报(复核)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新认定华陆新材料等 5 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川维化工等 52 家企业开展 “2022—2023 年度” 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目前,全区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3 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1 个、市级工信化重点实验室 4 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10 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2 个。累计建成市级众创空间 6 个,载体面积近 1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团队达 500 余个。
2.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高端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
长寿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高端化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新材料产业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撑,传统化工企业取得多项突破,拓展了多元国际市场。
长寿区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标准启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和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其中,长寿经开区国际合作产业园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 89243 万元,项目总用地面积 44362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48468 平方米。建设创新创业社区(含裙楼)、创新研发孵化、创新服务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基地设施,并配套智能化系统、污染防治等设备设施,完善道路、绿化、停车场、给排水等辅助工程。该项目的建设将为长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寿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家级生产性服务业枢纽基地,着力提升长江航运通道集货能力,推动全程物流和专业仓储多点布局建设有机溶剂分拨中心,发展绿色物流运输,推进长寿港国际仓储物流基地及保税物流中心(B 型)建设。
长寿区积极推动 “重庆造” 卖全球,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 227 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支撑。作为传统化工龙头的川维化工,在 PVA、VAE、维纶等精细化工产品领域取得多项突破,带动长寿传统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方向延伸,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企业推进精细化、差异化、绿色高端产品开发,为企业客户定制化生产的新品种,今年首次出口巴西、韩国和荷兰。重庆钢铁产品首次进军南美市场,已向全球多地区出口钢材 6 万吨,“三峰” 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截至目前,重庆钢铁出口的热卷产品新增 9 个新牌号及品规,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六、软件行业发展,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2023 年重庆长寿区在软件行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 引入龙头企业,吸引软件人才来渝
2023 年重庆长寿区在软件行业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引入了华为、商汤科技、奇安信等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入驻吸引了大量软件人才来到长寿区。以仙桃数据谷为例,集聚众多软件企业,成为人才 “吸铁石”。仙桃数据谷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 1500 多家软件企业入驻,目前园区已汇聚了 8000 多名软件人才。这些人才的聚集为长寿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也受益于人才聚集反哺企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2. 校企共建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长寿区积极推动校企共建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加大软件人才本地化培养。推动园区入驻企业与高校合作,达成就业实习基地协议,共同研发专业技术。目前,全区已建成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35 个,启动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计划,培育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
例如,重庆工信职业学院积极参与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项目建设。6 月 11 日,我市举行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市内多个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项目建设联合体单位进行对接,围绕软件人才培育展开 “头脑风暴”。重庆工信职业学院以重庆市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数智化现代管理产业学院、软件人才超级工厂建设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和质量。
此外,重庆软件人才 “超级工厂” 人才培养实训中心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建设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该项目由重庆工信职业学院负责实施,预算金额为 242 万元,将为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训环境。
3. 开展软件人才 “校招” 招聘会揽才
长寿区积极开展软件人才 “校招” 招聘会揽才,组织 “双选会”、专场招聘等活动,众多高校学子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例如,智联招聘发布的 “重庆长寿区招聘软件测试开发工程师见习岗招聘” 信息,吸引了众多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往届毕业生的关注。北京新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招聘软件测试开发工程师见习岗,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信网可查,有无经验都行,抗压能力强,愿意主动学习,能使用相关办公软件操作 word、excel 等,踏实稳重,工作细心,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自我驱动,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重庆望变电气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 “IT (校招)-C3981P_IT (校招)-C3981P 招聘” 信息,也吸引了众多硕士研究生的关注。该公司招聘 IT 岗位,要求 21 - 45 岁,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科学、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熟悉常用编程语言及数据库应用,沟通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强,且有强烈的上进心。
同时,长寿区还设立专项人才评选,各区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增强软件人才获得感、归属感。例如,重庆市出台了软件人才专项政策,吸引更多优秀软件人才和团队来渝、留渝发展。探索建立以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增量、质量等为重点评价标准的软件专项资金奖补机制。动态调整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实习实训基地等名单,强化评价考核,打造 “满天星” 示范性软件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带动提高人才供给能力。支持中心城区依托 “满天星” 示范楼宇打造软件人才创新创业社区。加快软件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开展软件领域专场招聘会和高校 “双选会” 等,强化产才供需对接。
七、未来展望
1. 长寿区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深化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长寿区在软件和科技行业的发展中,一直积极践行开放合作理念。未来,长寿区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长寿。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长寿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加创新的精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 在软件行业,将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打好 “引育留用” 组合拳,满足数字重庆建设对中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推动软件产业与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开拓市场。
在软件行业方面,长寿区将持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中高端软件人才来到长寿区发展。打好 “引育留用” 组合拳,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满足数字重庆建设对中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推动软件产业与制造业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发挥软件产业的赋能作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软件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形成合力开拓市场。长寿区将以软件产业为引领,推动多个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