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行业:2023 年的璀璨华章
一、发展现状
1. 收入增长迅猛
2023 年,武汉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达 3023.8 亿元,同比增长 20.1%,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 14 座软件名城之首。这一卓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武汉积极举办各类软件行业盛会,如第二届软件创新发展大会于 6 月 13 - 14 日光谷举行,此次大会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主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大会以 “软件赋能新型工业化 数智培育新质生产力” 为主题,聚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沿趋势,围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技术进展、开源生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产业热点,设置一场主题峰会、四场专题论坛和软件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为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软件企业和专家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武汉在软件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软件产业的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武汉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引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武汉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武汉市促进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产业政策,强化政策引导,持续提升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能力。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做大做强,提升了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为软件业务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企业数量众多
武汉已聚集软件领域企业超 4 万家,2023 年新登记软件类企业 2.53 万户,同比增长超 80%。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武汉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众多软件企业的聚集,不仅为武汉带来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也促进了软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市软件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与核心承载区,聚集了全市近 70% 的软件企业。这里形成了良好的软件创新创业氛围,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软件新兴技术创新迭起,成为武汉创新创业最活跃的领域。同时,为推动软件产业再上新台阶,光谷以政策引领,在信创、开源领域和软件名园建设方面具有突破性和引领性。例如,在信创领域,光谷围绕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重点支持企业开展解决方案验证、牵头或参与信创标准制定、开展国产化软件适配测评等,单个项目最高可给予 1 亿元支持;在开源领域,重点支持开源平台建设和运营、开源项目孵化以及开源人才培育,单个项目最高可给予 3000 万元支持;在软件名园建设方面,对入驻企业租购房、软件平台落户、园区运营等方面,提供高额补贴,单个项目最高可给予 500 万元支持。
3. 细分领域领先
武汉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开源生态及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
在基础软件领域,武汉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细分领域都具备较好的优势基础,产业创新能力强劲。光谷是全国唯一同时孵育出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龙头企业的国家级高新区;全球四大操作系统之一鸿蒙半数以上团队部署武汉;武汉金山旗下面向 B 端的 WPS 365 和智能办公助手 WPS AI 全部在武汉研发和对外发布;石墨文档成为国产办公软件领军企业之一,服务企业客户超 90 万家;还有亿咖通、蓝星科技、斑马智行、智汇齐策、车凌智联等汽车操作系统等也诞生于武汉。同时,武汉还吸引了华为、金山、麒麟等众多优质企业落地布局,形成了影响力深远的 “规模效应”。
在工业软件领域,武汉目前拥有国内首款 3D CAPP 工艺规划软件,在 PDM、PLM 领域实力领先,在三维 CAD、CAE、EDA、MOM 等高端产品领域广泛布局。天喻软件推出国内首款支持 Linux 系统的三维机加工软件;武汉开目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软件厂商;中地数码研制出国内首套自主可控地理信息系统 MapGIS;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业内首个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 200 亿个,接入企业达到 2.2 万家。去年,武汉工业软件迎来 “双第一”——12 款武汉工业 App 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一;5 家企业及产品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一。到 2025 年,武汉力争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 300 亿元,带动工业软件应用、服务等关联收入超过 500 亿元。
在开源领域,武汉大力推进开源体系建设。deepin 社区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桌面操作系统社区,全球第二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GitLab 在武汉推出中国发行版 “极狐 GitLab”,“鸿蒙” 开源操作系统在武汉落地生根,“墨天轮” 社区是全国最大的数据库技术社区。
在人工智能领域,武汉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布局中有重要地位。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超过 80 家,在智能芯片、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能遥感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集聚了亿咖通、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精测电子等一批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建立了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专精特新企业 - 科技领军企业” 的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了 “AI + HPC” 的算力供给体系,打造中部算力高地,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 2425P 浮点运算次数(FLOPS)。2023 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500 亿元,近三年保持 30% 以上年增长率。
二、优势领域
1. 基础软件
武汉在基础软件领域拥有众多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优势。深之度、达梦等本土企业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还吸引了华为、金山、麒麟等众多优质企业落地布局。
光谷作为全国唯一同时孵育出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龙头企业的国家级高新区,在基础软件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全球四大操作系统之一鸿蒙半数以上团队部署武汉,武汉金山旗下面向 B 端的 WPS 365 和智能办公助手 WPS AI 全部在武汉研发和对外发布。石墨文档成为国产办公软件领军企业之一,服务企业客户超 90 万家。此外,亿咖通、蓝星科技、斑马智行、智汇齐策、车凌智联等汽车操作系统也诞生于武汉。
2. 工业软件
武汉在工业软件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推出了多款优势产品和平台。天喻软件推出国内首款支持 Linux 系统的三维机加工软件,在 PDM、PLM 领域实力领先,武汉开目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 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软件厂商,中地数码研制出国内首套自主可控地理信息系统 MapGIS,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业内首个智能汽车跨域计算芯片平台。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 200 亿个,接入企业达到 2.2 万家。去年,武汉工业软件迎来 “双第一”——12 款武汉工业 App 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一;5 家企业及产品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一。到 2025 年,武汉力争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 300 亿元,带动工业软件应用、服务等关联收入超过 500 亿元。
3. 开源生态
武汉大力推进开源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deepin 社区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桌面操作系统社区,全球第二大开源代码托管平台 GitLab 在武汉推出中国发行版 “极狐 GitLab”,“鸿蒙” 开源操作系统在武汉落地生根,“墨天轮” 社区是全国最大的数据库技术社区。
8 月 1 日,武汉市经信局组织了民企 “早餐汇” 软件创新专场活动,各方一致认为开源生态将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了促进开源生态的发展,武汉市正积极推进多项举措,包括构建基础软件 + 工业软件生态、软件开源生态,以及加强与重点高校的合作。武汉市还计划到 2028 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 8000 亿元的目标,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一方阵,软件信息业增加值达到 2600 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10%。
4. 人工智能
武汉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布局中有重要地位。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超过 80 家,在智能芯片、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能遥感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集聚了亿咖通、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精测电子等一批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建立了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专精特新企业 - 科技领军企业” 的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了 “AI + HPC” 的算力供给体系,打造中部算力高地,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 2425P 浮点运算次数(FLOPS)。2023 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500 亿元,近三年保持 30% 以上年增长率。
10 月 24 日,2024 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在中国光谷召开。会上,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对外发布了《2023 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发展,2023 年,武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 512 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 43.7%,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 5000 亿元,基本形成从芯片到算力、从大模型到应用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拥有人工智能企业超过 1000 家,构建了以上市企业、第二总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三、政策支持
1. 强化政策引导
武汉市为推动软件和科技行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极大地提升了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能力。
《武汉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将进一步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该政策提出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把软件和信息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项目,组织企业开展 “揭榜挂帅”,对牵头揭榜企业单个项目给予最高 2000 万元资金支持。对主营业务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 15% 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按照不超过企业年研发投入的 10% 给予最高 200 万元补助;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础环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给予平台运营单位最高 200 万元补助,对经市级认定的工业软件应用创新联合体,最高给予牵头单位 10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创新联合体孵化的工业软件产品实现首购首用的,给予研制单位最高 50 万元一次性奖励。
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评估四级、五级认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 30 万元、5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三级、四级、五级认证的制造业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分别给予 20 万元、30 万元、50 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大型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对新注册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给予 5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入选国家级、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清单的软件产品,分别给予研制单位 100 万元、30 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首版次软件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推动首版次软件创新产品突破推广应用初期市场瓶颈。
加大开源项目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参与开源创新,培育孵化优质开源项目,对入选武汉市优秀开源软件项目的,给予 30 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基于自主核心技术实施软件开源战略,对将优质开源软件项目捐赠给重点开源机构并被接收的,给予 100 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建设有开发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按照年运营费用的 30% 给予运营单位最高 300 万元补助。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完善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支持软件领域技术攻关,将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软件技术列入市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项目,对牵头揭榜企业单个项目给予最高 3000 万元的市级资金支持。降低软件企业研发成本,对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且年研发投入占年营业收入比例达到 15% 及以上的软件企业,按照不超过企业年研发投入的 10% 给予最高 100 万元补助。鼓励软件企业资质认证,对获得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标准认证的软件企业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对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及以上且年营业收入增速达到 30% 及以上的软件企业,按照不超过企业年新增营业收入的 1% 给予最高 100 万元奖励。加大软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软件行业领军企业、知名企业来汉设立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对重点招商项目采取 “一事一议” 方式予以支持。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和 6G、量子信息、元宇宙、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产业化加快发展,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
支持重点软件平台建设,对公共服务达到一定规模且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软件产业基础环节和前沿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开源平台或者社区等,按照软件和硬件设备投资额的 30% 给予最高 500 万元一次性补助。对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平台通过发放适配认证证书、签订服务合同等方式年服务企业的数量给予一定补助。强化软件园区载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规划建设大型软件园,对获评中国软件名园的园区给予 30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园区、街区或者楼宇授予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街区、楼宇)称号。鼓励跨区共建软件园区。拓展软件产业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区划定 “软件区块”,预留土地资源。
支持举办软件展会培训活动,对承办国际性、全国性软件展会活动采取 “一事一议” 方式依法依规给予补助。对举办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创意大赛等活动的单位,给予费用支持。促进软件产品供需对接,推动政府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设立市软件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本市软件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运用创新性融资工具等方式募集资金。创新信贷方式,发展供应链金融。完善软件人才配套政策,统筹市区现有人才政策,强化政策协同,重点保障软件人才在人才公寓、租房补贴、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的政策和配套服务落实。
2. 新赛道形成
“人工智能 +”“云计算 +”“区块链 +”“元宇宙 +” 成为软件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以大模型为标志的 “人工智能 +”,2023 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500 亿元,近三年保持 30% 以上年增长率,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超过 80 家,在智能芯片、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能遥感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集聚了亿咖通、芯擎科技、黑芝麻智能、精测电子等一批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建立了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专精特新企业 - 科技领军企业” 的梯度培育体系。构建了 “AI + HPC” 的算力供给体系,打造中部算力高地,高性能算力规模达到 2425P 浮点运算次数(FLOPS)。
以算力基础设施和算网融合为支撑的 “云计算 +”,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以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为抓手的 “区块链 +”,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供应链、政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
以工业、文旅、城市管理创新应用先行的 “元宇宙 +”,为软件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例如在工业领域,探索元宇宙与工业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等环节的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文旅领域,打造元宇宙主题景区、虚拟演艺等,提升游客体验;在城市管理方面,利用元宇宙技术实现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等的可视化和智能化。
四、未来展望
1. 目标明确
武汉软件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未来更是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力争到 2025 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 4500 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 300 亿元。这一目标的设定,既考虑了当前产业的发展态势,也充分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
实现软件业务收入 4500 亿元的目标,意味着武汉软件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作为关键支撑,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武汉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 300 亿元的目标,将进一步推动武汉工业软件的创新发展。工业软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武汉在工业软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制造业对高端工业软件的需求。
2. 多举措推进
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武汉将实施 “五名” 培育工程,做大做强软件园区,扩充后备资源,联合中部城市共同发展。
(1)实施 “五名” 培育工程
大力实施软件名城、名院、名品、名企、名人 “五名” 培育工程,是武汉软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育软件名城,提升武汉在全国软件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培育名院,加强软件产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名品,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培育名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培育名人,吸引和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五名” 培育工程将为武汉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在软件名城建设方面,武汉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软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在名院培育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软件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名品培育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价值。在名企培育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名人培育方面,加强软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做大做强软件园区
做大做强软件园区是武汉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武汉拥有综合型软件园区和特色化软件类园区,这些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新平台。未来,武汉将进一步加强软件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
一方面,加大对软件园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软件企业入驻园区。另一方面,加强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引导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同时,鼓励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扩充后备资源
扩充后备资源是武汉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武汉将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入力度,培育更多的软件企业和创新项目。同时,加强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在培育软件企业方面,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创业,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优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大对软件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武汉发展。
(4)联合中部城市共同发展
联合中部城市共同发展是武汉软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中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区域软件收入增速实现全国领先,产业整体创新力、竞争力稳步发展,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将发挥引领作用,与中部其他城市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
通过联合中部城市,建立区域软件产业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此外,共同开拓市场,推动软件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软件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总之,武汉软件产业未来展望充满希望。通过明确目标,多举措推进,实施 “五名” 培育工程,做大做强软件园区,扩充后备资源,联合中部城市共同发展,武汉软件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