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 2023 年科技行业:蓬勃发展,迈向新征程

  • 发布时间:2024-12-04

荆州 2023 年科技行业:蓬勃发展,迈向新征程

一、科技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果显著。


2023 年,荆州市围绕建设江汉平原科教创新中心这一主线任务,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季度注册高新技术企业 468 家,同比增长 35%,在全省排名第 5;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1087 家,同比增长 8%,全省排名第 4;高新产业增加值 142.28 亿元、全省排名第 4,同比增速 16.5%、全省排名第 2。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256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847 家,同比增长 43.3%;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567 家,同比增长 51%。


荆州市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发展,通过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科创‘新物种’企业” 梯次培育机制,培育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 “瞪羚”“独角兽” 等科创 “新物种” 企业。2023 年,荆州有 50 家企业入选 “瞪羚” 企业。2024 年一季度,全市注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2.强化平台布局,筑牢科创根基。


荆州市启动科技创新 “平台建设年” 活动,成功争取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推广活动首场培训会在荆召开。同时,印发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和 2024 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要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科技资源平台建设。


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科技创新平台 531 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208 家。这些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助力荆州市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强化主体培育,提升服务质效。


荆州市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 “春晓行动”,联合银行提供科技金融支持,采取 “一对一” 上门服务。通过这些举措,结合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助力解决申报难题。


2023 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 256 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847 家,同比增长 43.3%;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2567 家,同比增长 51%。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 7 家企业进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充分展示了荆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

4.强化技术攻关,赋能产业发展。


荆州市构建梯次培育机制,聚焦重点产业链,召开部省高校支持荆州科技创新对接会,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近年来,18 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例如,菲利华超低膨胀石英玻璃材料打破国外垄断,中石化四机新能源自动化修井作业装备斩获国际金奖。这些成果推动了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荆州市科技行业的持续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荆州经开区科技行业发展迅猛

1.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创历史新高


2023 年,荆州经开区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53 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132 家,年增长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 170 家、356 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的经济实体,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共同推动了经开区科技创新的发展。


为发展壮大创新主体,2023 年,经开区启动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近年来,经开区还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仅去年便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奖励资金 1382 万元、223 万元。真金白银的奖励,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内生动力,缓解了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压力,也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2. 政策支持激发企业积极性


2023 年是经开区启动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的首年,多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奖励政策已执行到位,极大调动了企业申报认定的积极性。连续数年,经开区按照政策标准逐步落实奖励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有效缓解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压力,不仅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更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3. 专项培训提升申报成功率


在申报过程中,经开区对企业开展专项培训、上门服务,有效提升企业申报成功率。湖北汇达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经开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该公司打造了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层次创新平台,与北大、清华、中国农业大学等 20 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已拥有 50 多项专利、制定多项行业标准。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今年,还将继续推出高端新产品,不断向高端市场进军。

4. 高新技术企业活力激发


2023 年,荆州经开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值 628.7 亿元,同比增长 10.4%。继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今年,经开区将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进一步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生力军作用,力争 2024 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 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400 家。到 2025 年,经开区将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400 家,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 50 家。

三、软件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5.全省软件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23 年,湖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在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十省市中增速排名第一,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 10 位、保持中部第一。全省 1161 户软件企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3049.93 亿元,同比增长 19.3%;利润总额 281.51 亿元,同比增长 13.6%;软件业务出口 3.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从分领域来看,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和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均实现两位数正增长。

6.分领域收入均实现两位数正增长。软件产品实现收入 710.59 亿元,同比增长 17.4%,其中基础软件产品和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信息技术服务收入 2249.24 亿元,同比增长 20.1%,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最大。信息安全收入 27.80 亿元,同比增长 14.6%。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 62.29 亿元,同比增长 12.9%。


7.荆州软件行业发展良好。荆州市作为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市州之一,在全省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虽然增速未明确提及,但从全省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以推断,荆州软件行业也在稳步前进。

荆州积极融入全省软件产业发展大局,在电子信息产业链质量提升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荆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涉及光电、航天航空、通讯核心材料等多个领域。2023 年,实现总产值 500 亿元,出口总额 100 亿元。为解决业务链薄弱、需求链堵塞等问题,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将荆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链质量提升纳入省级质量提升示范项目。通过深入园区企业开展现场调研、教育培训等活动,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产业升级。


例如,在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提升小组通过邀请行业专家现场教学,提高了企业的测量能力,并正在为其设计光学自动检测方案,提高设计开发效率。在湖北五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提升小组为其制定供应链质量提升方案,从全流程对供应商进行管理,确保供应链质量安全。

四、科技工作推进有力

8.召开四季度全市科技工作推进会。2023 年 11 月 14 日,市科技局召开四季度全市科技工作推进会。此次会议旨在分析当前科技工作形势与问题,并部署确保全年工作圆满收官的举措。会议邀请了市税务局、统计局进行专题辅导,分别就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涉税和科技研发投入工作展开深入讲解。同时,会议通报了科技重点指标数据完成情况,沙市区、松滋市、荆州经开区进行了交流发言。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应国在会上强调了多个重要方面。首先,要咬定目标、坚定信心,紧紧盯住全年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争先进位。其次,要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考核指标,高质量填报相关数据,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再者,要对照目标、找准短板,深刻认识当前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科学精准施策,全力补齐短板弱项。此外,要认真总结、科学谋划,提出 2024 年科技工作思路和举措,为做好新一年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还要加强统筹、科学调度,分类开展培训,强化调研指导,推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以科技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最后,要转变作风、增强本领,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市科技局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功能区科技部门负责同志,市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参会。

五、综合发展成效显著

荆州在 2023 年的综合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增长稳定、价格运行稳定、市场主体增长、农业稳定发展、工业稳步增长、建筑业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国内外贸易和旅游发展良好。


9.经济增长稳定。2023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3151.4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4%。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产业的协同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9.3:34.4:46.3,表明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人均生产总值 61369 元,比上年增长 6.0%,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价格运行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 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有小幅上涨。价格的稳定为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1.市场主体增长。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 56.59 万户,比上年增长 9.9%。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达 11.21 万户,增长 14.5%;个体工商户类市场主体达 44.14 万户,增长 8.9%。全年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 9.85 万户,虽然下降了 4.8%,但市场主体总量的增长表明荆州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12.农业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658.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5%。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710.71 千公顷,增长 0.3%;粮食总产量 457.02 万吨,增长 0.8%。优势经济作物稳定增长,油料、蔬菜、园林水果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畜禽生产总体平稳,生猪出栏和家禽出笼量保持稳定,肉类和禽蛋产量也有所增长。水产品持续增产,全年水产品产量 127.70 万吨,增长 4.5%,其中小龙虾产量增长显著,达到 52.05 万吨,增长 10.6%。

13.工业稳步增长。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601 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8.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3.6%,虽然增速相对较低,但在医药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领域仍有较好表现。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 3.4%,产品销售率为 92.47%,实现出口交货值 111.30 亿元,同比下降 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 0.5%,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在逐步提升。


14.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63.97 亿元,比上年增长 5.6%。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虽有所下降,但房屋竣工面积同比增长 5.1%,显示出建筑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1%。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 28.1% 和 18.7%,表明企业和民间资本对荆州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 23.7%,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下逐步回归理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18.1%,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增长显著,增长 129.4%,体现了荆州在科技领域的大力投入和发展决心。


16.国内外贸易和旅游发展良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15.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和乡村市场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 30.2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1%,显示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 217.5 亿元,下降 0.2%,但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出口总额增长 7.0%。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9609 万美元,增长 15.7%,表明荆州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全年接待游客 758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54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0.6% 和 43.4%,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荆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未来展望

1. 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未来,荆州市将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从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奖励额度,鼓励更多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优化服务质量,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申报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组织专业培训、专家辅导等方式,提高企业申报成功率,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此外,继续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 — 高新技术企业 — 科创‘新物种’企业” 梯次培育机制,挖掘更多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推动荆州市科技创新实力的整体提升。


2. 深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 “平台建设年” 活动,吸引更多科技创新资源汇聚荆州。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布局,提升荆州市科技创新平台的能级。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荆州市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合体等新型研发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创新产出。

3. 加大软件行业发展力度


积极融入全省软件产业发展大局,培育本土软件企业。制定专门的软件产业发展政策,从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软件企业全方位的扶持。加强软件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吸引更多软件企业入驻。提升软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鼓励软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软件产品的技术含量


20年软件开发,添加微信,免费试用

相关新闻